学术资讯

转载:地大“学术卓越计划”实施,交出杠杠的成绩单

发布时间:2019-12-23发布者:段平忠浏览次数:

地大“学术卓越计划”实施,交出杠杠的成绩单

转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术卓越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战略选择。为加快实现我校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我校于2014年6月启动实施了“学术卓越计划”。培养卓越的人才、创造卓越的研究成果、提供卓越的社会服务、传承追求卓越的文化是学术卓越的核心内容。计划实施以来,激发了我校师生的创新活力。

1

重视基础研究
突出原始创新


为营造潜心治学、刻苦钻研的科研氛围,我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与措施,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


我校实施重大项目、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制度,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聚焦长江经济带,2017年启动实施了“地学长江计划”, 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为引导学校青年科学家将研究区域向长江流域汇聚,我校实施了“地学长江计划”区域引导计划。

2015年以来,学校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迅速提升。资助率稳定在30%左右;五年累计资助经费6.63亿元。

2019年

206 项,增幅 83%

2018年

218 ,增幅 94%

2017年

182 项,增幅 62%


2016年

165 ,增幅 47%

2015年

155 ,增幅 38%

2014年

112




我校积极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中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2016年以来,我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课题37项,受资助经费达到2亿多元。

我校实施特色文科建设计划,积极引导师生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

2015年以来我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7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大专项1项、重点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0项,国家艺术基金4项。2017年获批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2

凝练方向 汇聚资源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我校审时度势,推出了学术创新基地建设计划。以地质、资源、环境、能源、工程、信息相关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主体依托学科,鼓励与基础学科、社会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研究,以学校各学科创新要素的整合为主线,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探索以“团队建设、基础条件建设”为核心的学术创新基地建设新模式。

我校发挥 “地质理科”和“地质工科”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积极筹备实验室建设,为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地质探测与评估和流域地质过程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2016年以来先后获批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我校服务区域和行业,特色工科基地发展迅速,为生态修复和治理、智能装备制造、超高性能宝石和贵金属工程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监测、地球智能探测和地质资源环境信息化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2016年以来先后获批



国家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

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自2016年以来,我校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2个,目前总数达到39个。

3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科技服务实体建设

我校建立了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全价值链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专利挖掘和布局服务;成立市场化的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与武汉市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产业孵化和资本运营等服务。

一系列做法得到了教育部和其他高校的认可,2019年,我校被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我校整合学科优势,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成立了武汉工研院、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佛山研究院等,这些实体的成立,显著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

1
致力于打造“生态长江”“智库长江”和“文化长江”,提出了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环境综合研究方案,实行PI制建立生态智库,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老河口文化旅游产业、巴东纤夫文化等地学生态旅游文化精品。


2
构建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数据库,助力生态修复
3
与重庆市政府联合共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野外监测与预警示范中心”,在湖北省秭归县建有国内规模最大的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在湖北省巴东县建立了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科普基地,助力地质灾害防治。
4
着力推动地热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创新链、装备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助力智能地质装备制造。
5
发挥生命分析化学及环境污染物检测优势、依托附属心理医院、依托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助力健康产业发展。
6
解决南水北调水源区黄姜加工水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难题并实现工业化应用、攻克有机硒富硒强化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发挥珠宝学科等优势对口帮扶贫困县——湖北竹山发展绿松石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2015年至今,我校承担横向项目2840项,合同经费9亿多元。

4

完善制度建设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改革精神,按照“充分放权、放管结合、协同推进”的原则,我校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充分激发师生创新创造活力。


我校修订或制订了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科研财务助理等管理办法,简化了预算编制流程,下放了预算调剂权限;加大了绩效激励力度,简化了绩效发放程序;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加强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建设,建立了工作群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通过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实现了科研与财务数据的无缝对接,项目负责人可自主完成用印申请、横向项目立项、票据申请、经费认领、预算调整,最大限度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老师少跑腿”。


我校完善了学术论文等成果分类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了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优化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资金管理办法,形成了重点突出、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相结合的资金分配机制。


我校的一系列制度举措,激发出了广大师生们创新创造的活力,激励着师生们爱国奉献、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校实施的“学术卓越计划”,目前已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随着“学术卓越计划”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创新与卓越的征途,未来必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