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
4月21日上午,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研究讨论“十五五”学术发展战略报告初步工作设想。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谢树成主持会议。现将会议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谢树成院士从学术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破解难题的对策建议、工作初步分工设想等几个方面对报告起草的思路进行了阐述。针对学校学术发展存在的战略性支点缺乏、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治理体系卡点堵点多、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从基本原则、对策内容、解决途径三个维度,分别提出了锚定支撑学校发展的三个战略支点、构建定位相对明确的三类学科体系、建设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评价体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谢院士指出,学校未来必须构建定位相对明确的三类学科体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体系、服务国家需求的学科体系、服务湖北省区域的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布局以三大内容为主:一是发展流域地球科学,聚焦长江流域、一带一路,发展流域地球系统科学和超学科体系;二是发展资源地球系统科学,聚焦特定区域发展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服务国家找矿突破行动,兼顾传统资源和新能源,加强战略资源延伸学科的融合;三是构建面向重大工程的大融合体系,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发展深地、深海、深空、青藏铁路等系统科学与技术,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强化学科辐射带动。
此外,谢院士还就多样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和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参会委员围绕学术战略报告的框架、内容、任务安排等进行了充分沟通和交流,并重点从两个方面提出了部分建议和意见:一是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对学科交叉进行规划,要逐步打破学院壁垒消除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适应未来学科布局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战略目标;二是要强化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建设,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体系,建立和完善分层分类的团队和个人考核机制等。
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处处长高复阳列席会议,他提出,交叉学科正成为新一轮学科建设的增长点,建议交叉学科的建设遵循问题和目标导向,由重大项目和任务为牵引,并提前布局做好相关工作。学科专业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学科和发展学科,希望委员们帮助做好基层老师的解释、宣传工作。
会议要求,学校学术发展战略规划报告的撰写应聚焦于学科发展,提高站位,跳出委员自身学科的局限性,兼顾战略性与战术性,着眼于学校中长远发展目标。本次学术战略报告撰写分工如下:流域地球科学由朱宗敏牵头,陈能成、马瑞、胡新丽配合;资源地球系统科学由左仁广牵头,蒋恕、朱红涛、陈全莉配合;地质工程大融合体系由李长冬牵头,孙启良、蔡红柱、张传科、黄田野配合;学院治理体系由赵新福牵头,曹淑云、王伦澈配合;职能部门治理体系由宋虎跃牵头,吴文兵配合;人才评价体系由汪在聪牵头,曾德泽、郑勇配合;基础学科与文科建设由朱镇牵头,张道军、韩美群、张保成配合。本次学术战略报告初稿撰写期限一个月,到2025年5月底提交初稿。
参会人员:
谢树成 左仁广 孙启良 马瑞 朱宗敏 朱镇 朱红涛 李长冬 陈能成 吴文兵 汪在聪 张保成 张传科 张道军 郑勇
赵新福 胡新丽 曹淑云 黄田野 蒋恕 韩美群 蔡红柱
因公请假:
王伦澈 陈全莉 宋虎跃 娄筱叮 曾德泽
学术委员会办公室
2025年4月22日